警钟!狂犬病例数连降16年后首次反弹
白皮书团队讯,近日,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周报》发布《数据监测:中国狂犬病病例数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类分析(2005~2024)》(以下简称《分析》)。《分析》称,2024年我国狂犬病报告病例数达到167例,比2023年的122例上升了36.9%,这是自2007年以来该病连续下降16年后的首次回升,且76%集中在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省份的省际边界。狂犬病数量“反弹”背后藏着哪些原因?对宠物行业而言需要注意什么?

反弹的多重因素:从野生动物到“疫苗犹豫”
尽管病例数绝对值不高,但此次反弹打破了我国自2006年实施综合防控以来的持续下降趋势。在《分析》中,95.9%的病例发生在“历史高流行且病例减少进展较慢”的区域。这表明,此次反弹是在既定高发地区内的局部复发,而非病毒传播上的地理扩散。此次,河南省成为2024年病例数最多的省份,省内的社旗县更是连续20年报告病例,这也显示出病毒在当地形成了持续性传播灶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,当前病例数已接近“消除阈值”,进一步下降的难度加大。与此同时,“疫苗犹豫”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蔓延,我国居民自费接种疫苗的意愿也有所下降,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行为同样受到影响。据《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(消费报告)》,2024年狂犬疫苗的接种率较 2023 年的27.4%略有下降,占比为25.8%,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犬、猫狂犬病疫苗接种率出现分化:犬用疫苗覆盖率略有上升,达61.4%,而猫用疫苗则下降至38.6%。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宠物主人在疫苗接种行为上存在物种差异,也暴露出在猫狂犬病防控上的薄弱环节。

此外,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。狐狸、豺、浣熊、獾等食肉目动物在郊区和农村地区重现,它们可能携带狂犬病毒,并通过咬伤流浪犬形成“野生动物—流浪犬—家养犬—人”的传播链条。省际边界地区、山区及农村成为疫情高发区,不仅因为野生动物活跃,也与当地居民对狂犬病认知不足、就医不便及暴露后预防服务覆盖不充分有关。在《分析》中, 农民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,占总病例数的68.6%。
宠物行业面临的情绪挑战和责任回应
狂犬病疫情的反弹,不可避免地将公众视线引向宠物行业。在社交媒体与地方新闻中,每一次狂犬病例的报道都可能引发对“养宠风险”的集中讨论,甚至激起对流浪动物治理、宠物疫苗政策的质疑。尽管当前反弹规模有限,但其对大众的心理影响远高于实际健康威胁,而且容易引发大众对宠物行业非理性的恐惧与污名化情绪。

对于宠物行业而言,本次狂犬病数量反弹这一信号具有多重含义。一方面,它提示整个宠物行业,当前在宠物免疫、养宠规范教育与基层服务覆盖等方面仍存在系统短板。尽管犬类狂犬疫苗接种率略有提升,但猫接种率的下滑,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、不同省份之间的免疫落差,暴露出宣传与执行的不均衡。另一方面,行业也需正视部分宠主在疫苗信任、依从性方面的松懈。随着“疫苗犹豫”从人医领域向兽医领域渗透,如何重建并巩固公众对兽用疫苗的信心,正在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课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宠物行业不应仅将狂犬病防控视为法定义务,更应视其为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信任构建的核心环节。

狂犬病病例数在16年连续下降后的反弹,是一次具有警示意义的公共卫生事件。尽管它不代表防控体系的失效,也不应引发过度恐慌,但却清晰指出:在接近消除目标的阶段,任何松懈都可能使成果受损。对于宠物行业来说,此次反弹,既是对行业责任的提醒,也是与公众重建信任的契机。而如何重建信任,挽回行业形象,不仅需要时间的考验,更需要行业内人士系统深度的思考。
End
《2025年中国宠物食品消费报告》正式发布

行业资料包






评论区